上大学以前没怎么接触过日本文化,彼时言及日本,脑海中的印象大都囿于动漫里的image,而未曾有更加深刻的理解。上大学之后发现周围有不少「绅士」,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,开始有意识地主动去了解一些日本的文艺作品。通过这些创作者的笔触,对于日本有了一些粗浅的看法——比如偏爱以反差美学加上暴力与死亡为主题的审美、或者根植于体内的守序与冷血、以及追求自然与极简的设计哲学等等,其中有不少特点令人深深折服,以致使人轻易便对这样一个小而美的国家心生憧憬。但同时也有不少地方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很不可思议,在日本有哪些糟糕之处这样一个问题里,很多答者都表达了对于日本他们难以接受的地方。扫过这个问题下的多数答案,看到数篇回答都提到了日本社会的一个特点,我倒是觉得这个特点其实不止存在于日本,在我所处的环境里也时刻能感受这种社会现象带来的不适。
汉语里的「空气」(air)一词,除了指地球上人类呼吸的气体(gas)之外,和英语一样,还指「气氛」(atmosphere)和「氛围」(mood)。如“放空气”、“快乐的空气”和“战斗的空气”等,就是一种像空气一般弥漫于一个特定场所、影响在场人物心理和行为过程的无形存在。「空气」能「读」,似乎是日本人的发明。据说日本人是非常注重「空気が読める」的。就是能够读懂周围气氛,自然而然地跟随集体行动,融入到集体中。比如说,和多年未见的朋友再次接触,尽管对于形同陌路这一点早已了然于胸,却仍然勉力去维持一场毫无意义的对话。在我看来,这样一种明明没有真实情感作为支撑,却仍然被投射到「空气」里,成为一种「具现」的羁绊颇有一种「皇帝的新衣」的感觉。用这种视角来遍历我们的生活,会发现我们的生活里充满了「伪物」——强大的秩序定义了什么情感是正当的、高尚的、合法的,而什么情感是不正当的、低劣的、不被允许的。强大的秩序有时候是政治或权力,有时候是我们想加入的社会团体,有时候是商业运行法则,有时候甚至就是那些我们身边那些我们在乎的、渴望被他们认同和接纳的父母、老师、同事朋友。在这种秩序的禁锢之下,我们彻底失去了自由的意志。
令人遗憾的是,尽管可以指出「伪物」的存在,并感受到它在美学上带给人的不适,我们却很难否定它存在的意义。「伪物」产生于秩序,服务于秩序。日本社会相较于中国社会拥有更多的禁忌,这也许是这种伪物文化大行其道的原因所在。